天南海北皆有“医”靠,步履所至皆是担当 “医”路有你,真好!

来源: 宁夏新闻网2023-08-21 05:54:43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晋涛 王婕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在手术台前日夜坚守,在诊室里答疑解惑;在医院里与死神对峙,在患者家中温柔照护。

一身白衣,擎起健康希望;一颗仁心,传递大爱无疆。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南京有4万余名医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方,皆有他们坚实的“医”靠;步履所至,皆“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无数个平凡日夜,他们用脚步丈量出属于南京医者的风采。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沐光而行的健康守护者。

穿梭社区楼宇,打通居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周三早上天微微亮,玄武区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家庭医生陈璐滢就起床开始忙碌了。上午8点要上门诊,而当天有一位辖区内居民预约了上门换药。从家出发到居民家中有一个小时的路程,陈璐滢为了不耽误门诊,必须早上6点出门才能及时到达患者家中,再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时开诊。

“身患恶性肿瘤,治疗后老人的伤口一直难以愈合,回家后需要一天两次换药处理。”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作为基层一线的社区卫生工作者,陈璐滢除了每周定期的门诊坐诊,大多数时间承担着家庭医生的职责。老人预约的这段时间内,早晚两次上门换药,是陈璐滢雷打不动的行程。对于陈璐滢定期上门服务,老人和家属都非常感谢她的付出,让他们省去了不少麻烦。

类似这样需要上门随访服务的,社区内有不少居民,陈璐滢一直坚持多年。近期,南京连发高温、雷暴大风等,在为患者上门服务的路上,突来的阵雨使得陈璐滢身上常常汗水和雨水交融,但她从未停下在社区楼宇间穿梭的步伐。

陈璐滢告诉记者,她所负责的大行宫社区常住人口8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超过1600人,而60岁以上人群和慢性病人群是全科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的重点。她所带领的5人家医团队小组,有千余位居民需要服务。为方便管理,她建立了多个微信服务群,居民有任何问题都可在群里咨询,电话同样对外开放。但更多的患者,还是会选择与陈璐滢一对一联系。很多老人出现紧急问题都是在夜里,患者或家属在手忙脚乱中第一时间想求助的都是她,最信任的也是这位“南京市优秀家庭医生团队长”。

365天不休息,24小时待命,陈璐滢说,她很乐于在一次次奔波中打通居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辗转手术室,疾病“侦探”带去生的希望

“马上11点半进手术室,完成这台后,下午还有两台手术等着。”周四中午,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办公室里,消化内镜领域专家王雷刚用3分钟吃完午饭,就转身投入手术准备中。当天上午,他已经完成了两台手术。

这样的忙碌,王雷早已习惯。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也是我国消化疾病领域的权威科室。作为医院消化科的主任医师,除了门诊外,王雷平均每天要完成10台左右的手术。内镜医师被誉为胃肠道疾病的“侦探”,多年来,王雷在手术室里不断精修内功,用精湛的技术揪出病灶“元凶”,用一项项新技术为重症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全球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为5月龄婴儿完成高难度超声内镜手术……单是今年,王雷就完成了多个全球“首例”手术。除了造福本地的患者外,王雷也用自己过硬的技术帮助了诸多省外的重病患者。“其实成功的手术,做完就是过去式,在医生心中常记挂的,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失败病例’。”提及多年来在临床上的成绩,王雷一带而过,却总将近期一位疑难未能治愈的患者挂在嘴边。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病人,在外院手术后留下了胃瘘的毛病,治疗一年均未果。近期患者找到了王雷。“两周来为她进行了两次治疗,但都不理想。”王雷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尽快帮患者完成封堵。“改天试试多学科诊疗,看看效果如何。”他喃喃自语道。

今年,王雷入选南京地区“十佳医生”,对此他坦言,“医生还有个称呼是‘大夫’,‘夫’字是‘天’字出头,就是大夫的责任比天大。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在王雷看来,作为医生会面临各种挑战、遭遇一个个难关,“不一定都成功,会失败会沮丧,但这更让我们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帮助更多病人。”

跨越4300公里,用医术续写“山海情”

3天前的傍晚,在伊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与高血压科病房里,南京市中医院援疆专家惠振正分秒必争地进行会诊。一位年过花甲的女患者因多年高血压伴随一侧肢体麻木,入院治疗,没想到突然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突发的状况让伊宁当地医生措手不及。

“患者有脑梗死症状,需要立刻进行取栓手术。”惠振警觉道。收到会诊通知,他一刻也没耽误,“虽然患者还在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但因几天前已出现过轻微脑梗,如今再进行溶栓治疗将带来较大风险。”但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伊宁市人民医院不具备取栓手术的条件。惠振立刻着手通过正在协助当地筹建的“卒中中心”,打通绿色通道,40分钟内就将患者送往上级卒中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由于救治及时,患者很快清醒,言语等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本次援疆工作中,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当地筹建‘卒中中心’,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院的专科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构建覆盖‘预防、治疗、管理、康复’全过程的脑卒中防治体系。”惠振告诉记者,“卒中中心”不仅要提高救治能力,更要打通上下级转诊的通道,全方位全过程守护患者健康。

与死神赛跑,这已不是惠振在伊宁帮助的首个棘手病患。在对口支援抵达伊宁的首日,惠振就在设备落后、缺少进一步精准检查的情况下,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检查,结合病史密切跟踪检验结果,最终确诊了一位疑难病患者。“患者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惠振告诉记者,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一次次的争分夺秒中,惠振用医术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漂洋过海苦中寻乐,放下手术刀就拿起螺丝钉

昨晚,南京夜幕低垂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江苏省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副队长、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普外科的周琎,正在进行新一天的医疗工作。

由于圭亚那医疗资源极其缺乏,林登医疗点普外科、麻醉科、儿科均没有主治医师,急等医疗队去支援。负责林登医疗点的工作并不容易,不仅用电、用水难以保障,而且房屋年久失修,部分楼顶塌陷,设施老化。没电了就自己修理调试发电机发电,水管爆了去修,就连手术也是惊心动魄。

“在林登医疗点的第一台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瓶里没有足够的气体,器械不全,手术床坏了,只能在床尾放上凳子支撑稳定,就这样坚持着把手术做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琎笑道,“大部分时间里,刚刚放下手术刀,就要拿起螺丝钉去修理设备。但每次看到患者露出笑脸,我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得美丽起来。”

援外期间,周琎常常需要24小时待命。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年仅8岁的患者,“他在玩耍时不慎掉落到灌木丛中,被木刺刺进肺部,送往林登医院救治。”当时,疲惫的周琎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基地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抓起白大褂便往医院跑,不到5分钟就出现在患儿身边。“当地灌木丛的木刺平均都有四五厘米长,刺进肺部后,木刺随着呼吸上下活动,加上伤者的年龄小不停哭闹,很容易伤到心脏,情况十分危险。”周琎决定立刻手术,最终让孩子转危为安。“孩子恢复很快,第二天一早我去查房时,就见他蹦蹦跳跳的了。看到我的时候,他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跟我说:‘中国医生,最棒!’”周琎坦言,这正是他们千里迢迢奔赴而来的意义。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援外60周年,也是江苏省医疗援助圭亚那30周年。周琎远渡重洋,用一个个难忘的日夜,为这份奔赴留下了不平凡的注脚。

不过,因为当地与国内时差12小时,在过去的一年内,周琎与家人日夜颠倒。“我们一般微信联系是在国内的早晨8点前或者晚上8点前,视频聊上10分钟左右。每天跟家人打招呼可以只说‘早上好’,因为联系的时候不是我的早上,就是他们的早上。”周琎笑道。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