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超算云内蒙古超级大脑
(相关资料图)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
蒙草种质资源与检化验中心科研工作场景
2023年“丁香扎根·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暨金秋大型招聘现场会举办
呼和浩特市赴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引才推介会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就必须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自治区党委对首府提出的建成全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定位,以“人才强心”行动为统领,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为牵引,着力建设高标准平台、联结高效能要素、集聚高素质人才,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加快建设全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着眼人才事业发展 优化功能布局 “建”高标准平台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载体作为重中之重,针对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新动向,从全市产业布局角度出发,统筹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800个,明晰平台间差异化定位,全面构筑“一核、两极、多点”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格局,为广大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一核”发力。以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为主体,联动北部首府科技城和中部金桥“双创”示范区,打造“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联动体系。南部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应用区”以和林格尔新区为主导,集中部署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乳草畜等重点产业,推动产业化项目和成果落地。挂牌一年多以来,已实施重点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32.3亿元,完成营业收入181亿元。北部首府科技城“研发区”以新城区、金山高新区为主导,突出研发、总部、试验,实现产城融合示范、产教融合试验、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2年底,已聚集生物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企业300余家。中部金桥“双创”示范区“孵化区”规划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建设全国一流“双创”示范区。2016年至2022年底,累计孵化企业573家,通过产教研融合培养模式培养人才1.4万人。
“两极”互促。以西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南部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为“两极”,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立足敕勒川乳业开发区,打造种养加一体化、产学研文旅商居多业态融合发展区域,建成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0名和行业专家100多位,吸纳101家高校院所、企业等成员单位,构建起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多项乳品加工及奶牛繁育等行业技术难题。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立足和林格尔乳业开发区,建设总部行政功能区、奶粉工厂、益生菌生产、奶源端科创基地等重点项目,构建研发、生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已建成国家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全国首家乳业职业培训与认证中心。
“多点”开花。以各园区为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智库机构、创新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建设。从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人才发展等方面择优确定重点区块,推进各类平台与“一核、两极”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动中环产业城建设,全面提升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功能。截至2023年初,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各类机构76家,实现营收50亿元。
在呼和浩特这片良田沃土上,无数“新芽”长成“参天大树”,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着眼增强工作合力 强化统筹协调 “联”高效能要素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推进区域、项目、技术等要素精准对接、高效耦合,融合形成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
高位推动。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加强总体谋划和宏观指导,切实履行党管人才政治责任。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小组专题协调会议、联络员会议、工作预警制度等具体工作运行机制,细化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整合结合融合“三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建设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方案》,从功能布局、平台载体、引育重点、改革举措等方面作出部署、明确发展路径。成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工作专班,强化定期调度和跟踪问效,持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多方联动。依托首府在高等教育、科研平台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上下对接、内外承接、各方联动,累计41家区内外高校院所与市属企事业单位开展11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首府落地转化。积极对接整合国家部委、自治区厅局、知名高校、重点企业,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政企合作,打造全方位合作新模式。推动省部共建乳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厅市共建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培育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成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聚焦企业需求引入20余个技术研究团队,实施落地生物医药、绿色农牧等领域项目15个;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开展碳中和与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攻关和中试、转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呼和浩特市辐射探测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仪器研发、中试和人才培养,支持伊利、蒙草、金宇等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区域互动。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创新资源,促进发达地区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向首府聚集,把首府打造成区内外联动的示范区、承接区和首选地。加强首都、呼和浩特“两心”互动,以建设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北京)为抓手,依托北京中关村京蒙高科企业大厦,打造“人才飞地”和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甄选孵化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科技项目,实现“研发在首都,转化在呼和浩特”。支持呼和浩特市科技企业在科创中心设立研发子公司、校企共享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人才飞地。建立“异地研发、驻地招才、本地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计划到2025年引进、孵化、培育高端人才50人,引进符合全市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20个,孵化科技企业20家,建立研发机构20家。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多极蓄能,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呼和浩特人流熙攘、人才荟萃,呈现出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生动局面。
着眼人才引育留用 涵养人才生态 “聚”高素质人才
坚持政策、待遇、环境同向发力。呼和浩特市以开放思维不断培育和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努力打造适宜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让呼和浩特市成为人才向往和集聚的中心。
政策引才。聚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围绕全市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来集聚高素质人才。突出独特吸引力和比较竞争力,建立以《呼和浩特市吸引人才政策10条》为总纲,相关配套政策为支撑的人才政策体系,从加大奖励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努力让各类人才拥有人尽其才的成就感、生活惬意的幸福感、备受礼遇的荣誉感。今年以来,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0余个,带动培养产业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国内外顶尖人才14人。
品牌招才。紧盯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系列品牌招才活动,努力构建涵盖院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团队、青年就业创业者的人才“金字塔”。2021—2022年连续举办“院士青城行”、连续十年承办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呼和浩特共谋发展。开展事业单位“绿色通道”引才,201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急需紧缺人才182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成熟型人才1000人。开展项目化引才。引进教育、医疗专业人才;采取“市编街用”方式,引进城市基层治理领域专业人才。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制定“丁香扎根计划”,开展“职场引航”“首创助航”等8项行动,今年已实现2.89万名大学生留呼就业创业,为首府未来发展注入强大新生力量。
环境留才。呼和浩特市围绕“宜业、宜居、宜学、宜养、宜游”城市建设,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大环境。依托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北方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立技术交易平台,形成便利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人才个性化服务措施,推出人才租购房补贴政策,已为2000余名符合条件大学生兑现补贴。加快租赁型人才保障住房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多主体合作、多渠道供给的方式,已筹集房源12472套,首批上线房源5077套,大学生可直接“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并享受相应补贴。深入挖掘各地区、各领域人才工作亮点,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典型和发展贡献等,积极营造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
改革助才。以自治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等7个方面的改革。紧盯“放权松绑”改革重点,对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北方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采取“预算制+负面清单”支持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支持人才密集单位组建评审委员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呼和浩特市在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在呼和浩特安身、安心、安业,也为“拴心留人”的时代答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项项创新举措,一组组骄人成绩,一次次“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市广纳天下英才的胸襟,是不拘一格用才的气魄,是用心用情留才的温度,是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决心,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努力打造“才聚青城”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以更加完善的科创人才政策、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更加高效的引育机制、更加贴心的服务保障,打造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的沃土,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记者 阿柔娜 文/图)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